第三讲 萃卦 祖本周易第三卦 萃 泽地萃 兑上坤下(通行本《周易》第45卦) 萃卦卦辞:亨。王假有庙,利见大人。亨,利贞。用大牲吉,利有攸往。萃卦卦辞解读: 亨,祭祀。假,至,到达。 适合祭祀。王亲自到达之处,庙为其一,臣民适合见上官。适合祭祀,祭祀时适合贞问。祭祀用大的家畜好...
祖本《周易》“朔望以闻”之三:萃卦
第三讲 萃卦
祖本周易第三卦 萃 泽地萃 兑上坤下(通行本《周易》第45卦) 萃卦卦辞:亨。王假有庙,利见大人。亨,利贞。用大牲吉,利有攸往。
萃卦卦辞解读: 亨,祭祀。假,至,到达。 适合祭祀。王亲自到达之处,庙为其一,臣民适合见上官。适合祭祀,祭祀时适合贞问。祭祀用大的家畜好,适合外出。 《大象传》萃卦象曰:君子以除戎器,戒不虞。 君子应该整理兵器,防备意料不到的灾害。 萃卦卦气为丑、巳、酉三个月,这三个月,做为君王,要到庙中进行祭祀、贞问家国大事,祭祀要隆重,用大牲作祭品。适合外出做事。
萃卦卦辞的三段论比较典型:
1.亨,王假有庙,利见大人。
2.亨,利贞。
3.(亨,)用大牲吉,利有攸往。
三句中,前两句,都有“亨”、“利”。后一句,没有“亨”,但有“利”。虽然后一句没有“亨”,但紧接着写了“用大牲吉”,明显,是省略了“亨”。
三段表明,内容应该有别,最起码不是一次祭祀时的事项。这是三个月份的事儿。这三个月份不同,但都能用萃卦来表示或记录。第一句,强调这一次祭祀,王会亲自主持,而且同来助祭的有不少大人,所以,下臣或民众平常见不到的大人都来了,因此,利见大人。
第二句,强调适合贞问。古时,祭祀前后都要贞问。但贞问的问题是分类的,战国时称为“十七命”。不是什么祭祀时,所有的问题都可以贞问。祭祀就是向祭祀对象有所求的,对象不同,所求不同。贞问不一定是求吉,有时是求解惑的。祭祀对象也不一定非降吉不可,有时是降凶的。比如甲骨卜辞中就经常卜问:王这一次牙疼是由哪一位老祖先降下来的?“利”笔者解为适合做某事,不是做某事的结果为吉利。
第三句,强调了祭祀时所用祭品的厚薄,祭品的厚薄有时是有常例,如冬祭厚一些,夏祭薄一些。但是,有时,是由祭祀前的占卜决定的,所以甲骨文中常有占卜祭祀某个对象时,先占卜用三十牛还是三牛,然后根据兆象来决定。
这就告诉我们,即便对于卦辞,不能认为卦辞只记了有联系的一件事,而是与卦名有关的多件事,所以,一个卦辞中,解读时意义可能有跳跃性。 萃卦爻辞: 初六:有孚不终,乃乱乃萃,若号。一握为笑,勿恤,往无咎。 六二:引吉,无咎,孚乃利用禴。 六三:萃如,嗟如,无攸利,往无咎,小吝。 九四:大吉,无咎。 九五:萃有位,无咎。匪孚,元永贞,悔亡。 上六:赍咨涕洟,无咎。 萃卦爻辞解读:
初六:有孚不终,乃乱乃萃,若号。一握为笑,勿恤,往无咎。 此爻所表示萃卦卦气为丑月。有孚,又复;不终,未到终了,而即将终了;乱,杂乱;萃,聚集。在丑月,《月令》云:“命有司,大难旁磔,出土牛,以送寒气。”
又到了季冬,这是大傩之时,人又杂又多,如驱呼怒吼。观众都握一下拳(表示感谢),都在笑,不用担心,这是在驱旧气,一直要出到城郭之外,可以防备灾祸的发生。 傩祭:周代“傩祭”被正统的精神文化活动确立和制度化。宫廷中有主掌“傩祭”的官员,称为“方相氏”,在实际的“傩祭”仪式中又充当表演的主角;方相氏是旧时民间普遍信仰的神祇,为驱疫避邪的神。是周礼规定的司马的下属,最高官阶为下大夫。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为国家驱疫。葬礼时,方相氏则驱方良(方良,魍魉)。周王室和诸侯代表国家举行的称为“国傩”,全国上下一起参加的称为“大傩”。大傩每年有三次,分别于季春毕春气、仲秋御秋气、季冬送寒气。《周礼·夏官·方相氏》:“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帅百隶隶而时傩,以索室驱疫.”“遍各房室驱呼怒吼,如斥遣状,谓之逐鬼。”“周呼讫,前後鼓噪而出,诸队各趋顺天门以出,分诣诸城门,出郭而止。” 萃卦象辞中所谓“君子以除戎器,戒不虞”,照应“执戈扬盾”。
萃卦初六动,为萃之随,随卦初九爻辞为:“官有渝,贞吉;出门交有功。”上官有命令,可以贞问吉利事项;出了门,交相互动,都有功劳。 丑月季冬,上官发出“傩祭”之令,适合贞问吉利之事;此月,是寒热交替时节,将寒气送出门,都有功劳。2024-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