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如何计算时间的?

一般有“鸡叫三遍”之说,鸡正半夜是不叫的,过了半夜多一点鸡叫表示子时三更,第二遍寅时四更,第三遍则天要明了——辰时五更。“夜有五更”就是这样来的。3.星象定时 这种方法比用动物报时的方法更加古老,它是根据月亮和星星的晚上位置变化来确定晚上时间阶段的。根据月亮有“初一升初二长,初三...
古人是如何计算时间的?
1.“漏刻”计时
漏是指计时用的漏壶,刻是指划分一天的时间单位,它通过漏壶的浮箭来计量一昼夜的时刻。最初,人们发现陶器中的水会从裂缝中一滴一滴地漏出来,于是专门制造出一种留有小孔的漏壶,把水注入漏壶内,水便从壶孔中流出来。
另外再用一个容器收集漏下来的水,在这个容器内有一根刻有标记的箭杆,相当于现代钟表上显示时刻的钟面,用一个竹片或木块托着箭杆浮在水面上,容器盖的中心开一个小孔,箭杆从盖孔中穿出,这个容器叫做"箭壶"。
随着箭壶内收集的水逐渐增多,木块托着箭杆也慢慢地往上浮,古人从盖孔处看箭杆上的标记,就能知道具体的时刻。漏刻的计时方法可分为两类:泄水型和受水型。漏刻是一种独立的计时系统,只借助水的运动。
后来古人发现漏壶内的水多时,流水较快,水少时流水就慢,显然会影响计量时间的精度。于是在漏壶上再加一只漏壶,水从下面漏壶流出去的同时,上面漏壶的水即源源不断地补充给下面的漏壶,使下面漏壶内的水均匀地流人箭壶,从而取得比较精确的时刻。

2.动物报时
“鸡鸣”是最古老的晚上确定时间的方法,在农村一直沿用至今。它是根据土“公鸡打鸣”(而不是杂交鸡和养殖场的鸡)的晚上打鸣规律性而确定晚上时间的。
一般有“鸡叫三遍”之说,鸡正半夜是不叫的,过了半夜多一点鸡叫表示子时三更,第二遍寅时四更,第三遍则天要明了——辰时五更。“夜有五更”就是这样来的。
3.星象定时
这种方法比用动物报时的方法更加古老,它是根据月亮和星星的晚上位置变化来确定晚上时间阶段的。根据月亮有“初一升初二长,初三初四见月亮”“二十八九月亮一扭”开始计算时间,一般由“十五月中天”,“二十二三,月亮落在正南”等计算夜间时间。
另外,根据北斗星在每个季节的晚上转动位置则更是古代晚上报时和研究四季的重要方法。北斗星在春分和秋分、冬至和夏至的黄昏6点和早6点位置和晚上12点的位置——卯时、申时和子时是十分准确的,北斗七星正好在正东西和正南北方位。
夜行的人们经常根据季节看北斗七星的位置判断夜间的时辰应该是什么时间,所以古人有“斗转星移”一整套夜观天象之术。
4.铜制圭表
汉代,在使用“百刻制”的同时,又采用以圭表测量太阳射影长短来判断时间的“太阳方位计时”法。圭表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直立于平地上的测日影的标杆或石柱,叫做表;一为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测定表影长度的刻板,叫做圭。
既然日影可以用长度单位计量,所以才有“一寸光阴一寸金”的俗语。圭表所测得的每一太阳方位,渐渐有了一个固定的名称,这就是时辰的来历。
隋唐,“太阳方位计时”正式演变为“十二时辰计时”。“百刻制”与“十二时辰计时”并用,使得我国古代的计时制趋于完善。明末清初,西方机械钟表传入中国,在采用十二时辰的同时,也兼用一天二十四小时的计时法。
由于百刻制不能与十二个时辰整除,不好计算,又先后改为96刻、108刻和120刻。到了清代才正式规定一昼夜为96刻,每个时辰八刻,又区分为上四刻和下四刻。
5.打更
更:汉代皇宫中值班人员分五个班次,按时更换,叫“五更”,
由此便把一夜分为五更,每更为一个时辰。戌时为一更,亥时为二更,子时为三更,丑时为四更,寅时为五更。由此可见,所谓“四更造饭,五更开船”,相当于现在的“后半夜1时至3时做饭,3时至5时开船”。
2019-07-16
古代人的智慧是非常难以想象的,即使是在今天我们使用非常先进的科学仪器也很难破解,那古代人是怎样计算时间的?我们经常在古装电视剧中看到计算时间是用沙漏,而且对时间的计算和我们现在利用科学手段计算的时间基本上都是差不多的,现在就跟随老师一起去了解古代人是怎样计算时间的。

时差存在于东西超长距离(1000公里以上)的差异,南北方向上,同一条经线上的所有地点在时间上不存在时差。
我国古代计时方式,在中央有司天监专管京城计时,而且计时准确,通过钟声传达到每一个角落,北京南京西安都有钟鼓楼。地方上一般在省城、州府、县城亦设有专门的计时机构来管理时间,传达时间方式也是通过钟鼓。夜里则由更夫走街串巷通过铎声传递时间信息。隐藏在民间的富豪、告老还乡的官员则通过日晷、沙漏、漏壶等装置计时。
在我国东西大概1000公里有一个小时的时差,古代最快的800里加急也要跑上两天半才能跑出1个小时的时差。从个人直观感觉上根本感觉不出来。并且古代一城一计时,每个城市计时标准都是根据太阳运行轨迹来定时的。所以即使我国疆域辽阔,也不会有时差的概念。
现代交通和通讯设备的发达带来了时差感觉和时差观念。北京和广州在相近的经线上基本不存在时差,但是北京到乌鲁木齐,在几个小时内跑两千多公里,到乌鲁木齐下飞机后根据在北京时间太阳的位置明显判断出来时差。两个人通电话,时差感觉更明显,经常有内地人在冬天早晨8:00(天已大明)打电话到新疆,新疆人还在睡梦中,新疆在冬天北京时间10:00天明。
2019-07-16
1.“漏刻”计时
漏是指计时用的漏壶,刻是指划分一天的时间单位,它通过漏壶的浮箭来计量一昼夜的时刻。最初,人们发现陶器中的水会从裂缝中一滴一滴地漏出来,于是专门制造出一种留有小孔的漏壶,把水注入漏壶内,水便从壶孔中流出来。
另外再用一个容器收集漏下来的水,在这个容器内有一根刻有标记的箭杆,相当于现代钟表上显示时刻的钟面,用一个竹片或木块托着箭杆浮在水面上,容器盖的中心开一个小孔,箭杆从盖孔中穿出,这个容器叫做"箭壶"。
随着箭壶内收集的水逐渐增多,木块托着箭杆也慢慢地往上浮,古人从盖孔处看箭杆上的标记,就能知道具体的时刻。漏刻的计时方法可分为两类:泄水型和受水型。漏刻是一种独立的计时系统,只借助水的运动。
后来古人发现漏壶内的水多时,流水较快,水少时流水就慢,显然会影响计量时间的精度。于是在漏壶上再加一只漏壶,水从下面漏壶流出去的同时,上面漏壶的水即源源不断地补充给下面的漏壶,使下面漏壶内的水均匀地流人箭壶,从而取得比较精确的时刻。
2.动物报时
“鸡鸣”是最古老的晚上确定时间的方法,在农村一直沿用至今。它是根据土“公鸡打鸣”(而不是杂交鸡和养殖场的鸡)的晚上打鸣规律性而确定晚上时间的。
一般有“鸡叫三遍”之说,鸡正半夜是不叫的,过了半夜多一点鸡叫表示子时三更,第二遍寅时四更,第三遍则天要明了——辰时五更。“夜有五更”就是这样来的。
3.星象定时
这种方法比用动物报时的方法更加古老,它是根据月亮和星星的晚上位置变化来确定晚上时间阶段的。根据月亮有“初一升初二长,初三初四见月亮”“二十八九月亮一扭”开始计算时间,一般由“十五月中天”,“二十二三,月亮落在正南”等计算夜间时间。
另外,根据北斗星在每个季节的晚上转动位置则更是古代晚上报时和研究四季的重要方法。北斗星在春分和秋分、冬至和夏至的黄昏6点和早6点位置和晚上12点的位置——卯时、申时和子时是十分准确的,北斗七星正好在正东西和正南北方位。
夜行的人们经常根据季节看北斗七星的位置判断夜间的时辰应该是什么时间,所以古人有“斗转星移”一整套夜观天象之术。
4.铜制圭表
汉代,在使用“百刻制”的同时,又采用以圭表测量太阳射影长短来判断时间的“太阳方位计时”法。圭表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直立于平地上的测日影的标杆或石柱,叫做表;一为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测定表影长度的刻板,叫做圭。
既然日影可以用长度单位计量,所以才有“一寸光阴一寸金”的俗语。圭表所测得的每一太阳方位,渐渐有了一个固定的名称,这就是时辰的来历。
隋唐,“太阳方位计时”正式演变为“十二时辰计时”。“百刻制”与“十二时辰计时”并用,使得我国古代的计时制趋于完善。明末清初,西方机械钟表传入中国,在采用十二时辰的同时,也兼用一天二十四小时的计时法。
由于百刻制不能与十二个时辰整除,不好计算,又先后改为96刻、108刻和120刻。到了清代才正式规定一昼夜为96刻,每个时辰八刻,又区分为上四刻和下四刻。
5.打更
更:汉代皇宫中值班人员分五个班次,按时更换,叫“五更”,
由此便把一夜分为五更,每更为一个时辰。戌时为一更,亥时为二更,子时为三更,丑时为四更,寅时为五更。由此可见,所谓“四更造饭,五更开船”,相当于现在的“后半夜1时至3时做饭,3时至5时开船”。2020-05-18
现时每昼夜为二十四小时,在古时则为十二个时辰。当年西方机械钟表传入中国,人们将中西时点,分别称为“大时”和“小时”。随着钟表的普及,人们将“大时”忘淡,而“小时”沿用至今。
古时的时(大时)不以一二三四来算,而用子丑寅卯作标,又分别用鼠牛虎兔等动物作代,以为易记。具体划分如下:子(鼠)时是十一到一点,以十二点为正点;丑(牛)时是一点到三点,以两点为正点;寅(虎)时是三点到五点,以四点为正点;卯(兔)时是五点到七点,以六点为正点;辰(龙)时是七点到九点,以八点为正点;巳(蛇)时是九点到十一点,以十点为正点;午(马)时是十一点到一点,以十二点为正点;未(羊)时是一点到三点,以两点为正点;申(猴)时是三点到五点,以四点为正点;酉(鸡)时是五点到七点,以六点为正点;戌(狗)时是七点到九点,以八点为正点;亥(猪)时是九点到十一点,以十点为正点。
古人说时间,白天与黑夜各不相同,白天说“钟”,黑夜说“更”或“鼓”。又有“晨钟暮鼓”之说,古时城镇多设钟鼓楼,晨起(辰时,今之七点)撞钟报时,所以白天说“几点钟”;暮起(酉时,今之十九点)鼓报时,故夜晚又说是几鼓天。夜晚说时间又有用“更”的,这是由于巡夜人,边巡行边打击梆子,以点数报时。全夜分五个更,第三更是子时,所以又有“三更半夜”之说。
时以下的计量单位为“刻”,一个时辰分作八刻,每刻等于现时的十五分钟。旧小说有“午时三刻开斩”之说,意即,在午时三刻钟(差十五分钟到正午)时开刀问斩,此时阳气最盛,阴气即时消散,此罪大恶极之犯,应该“连鬼都不得做”,以示严惩。
刻以下为“字”,关于“字”,广东广西的粤语地区至今仍然使用,如“下午三点十个字”,其意即“十五点五十分”。据语言学家分析,粤语中所保留的“古汉语”特别多,究其原因,盖因古中原汉人流落岭南,与中原人久离,其语言没有与留在中原的人“与时俱进”。“字”以下的分法不详,据《隋书
律历志》载,秒为古时间单位,秒以下为“忽”;如何换算,书上没说清楚,只说:“‘秒’如芒这样细;‘忽’如最细的蜘蛛丝”。
计时:
【天色】夜半
鸡鸣
平旦
日出
食时
隅中
日中
日昳
晡时
日入
黄昏
人定
【地支】子











【现代】23-1点
1-3点
3-5点
5-7点
7-9点
9-11点
11-13点
13-15点
15-17点
17-19点
19-21点
21-23点
【夜间】五更
五鼓
五夜
现代时间
黄昏
一更
一鼓
甲夜
19-21点
人定
二更
二鼓
乙夜
21-23点
夜半
三更
三鼓
丙夜
23-1点
鸡鸣
四更
四鼓
丁夜
1-3点
平旦
五更
五鼓
戊夜
3-5点
如果你问的不是上面的意思,那么就我知道的,
有以下几种测时方法:
立杆见影法,一棍立当中,周边有刻度盘,随着日影和偏移来测时间;
更漏:有用水的,有用沙子的2011-11-26
2019-12-16
测梦网 阅读 30 次 更新于 2025-11-11 06:10:22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赛玖百科小窍门 你知道古人是怎么计算时间的吗?

    古人计算时间的方法多样,主要包括地支计时法、十二时段计时法和更点计时法,具体如下:地支计时法核心逻辑:将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对应现代时间的两小时。具体划分:用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加“时”字命名,如子时、丑时等。子时对应现代23点至1...

  •  活宝动动我试试 古人如何计算时间的?

    1、看倒影,观察一下自己的影子,影子越短离正午12点越近,影子越长和6点越接近,2、看水滴,可以提前支座一个瓶子用针扎个孔,大概计算滴一滴水是多久,然后进行推算,大概需要多少水是一个小时,这个时间快慢和你扎孔大小有关。3、制作沙漏,原理同2 4、准备一根蜡烛,提前计算好一个小时蜡烛会燃...

  •  百度网友749e6a1 古人是怎么记时间的?

    一:圭表 圭表是古人利用日影来计算时间的一种工具,所谓“日上三竿”表明时候已经不早了,其主要有圭和表两部分组成,圭是水平放置的,对着南北方向的尺子,表则是直立放置的由木棍或者竹竿子做的 圭表可以通过观察影子的长度来确定节气,如表影最长的一天就是冬至,表影最短的一天就是夏至,春分和...

  •  文暄生活科普 古代没有钟表,那古人晚上是如何确定时间的?

    古代没有钟表,古人晚上确定时间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鸡鸣计时 原理:利用公鸡打鸣的规律来大致判断时间。具体方法:公鸡在过了半夜十二点后不久会叫第一遍,表示子时;第二遍会在四更天叫,表示到了寅时;第三遍会在五更天叫,表示到了辰时。百姓常常听到鸡叫第三遍就会起床。特点:这种计时方式颇为...

  •  谷艾文艺苑 古人是如何计算时间的?古代有哪些计时测时的方式?

    古人计算时间主要通过观察自然现象和发明计时工具来实现,古代有多种计时测时的方式。一、通过观察自然现象 太阳变化:古人最早通过观察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来推测时间,这是最直接也最原始的方法。二、利用计时工具 日晷:在3000多年前的周代,古人就发明了日晷,通过太阳照射在晷针上产生的影子方向和...

测梦网在线解答立即免费咨询

生肖运势相关话题

Copyright © 2023 测梦网 - ce.mengvlog.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