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1的基本资料如下: 赤经(h:m)05:31.5(0531+21) 赤纬(deg:m)+21:01 所在星座:金牛座 离地球距离:6.3千光年 视星等:8.4 中国史书上有关于1054年(北宋仁宗至和元年)7月4日凌晨4点左右出现的特亮超新星事件的观测记载。这个超新星爆发时亮度超过金星,约为金星的四倍,也就...
深空天体M1属于哪个星座
金牛座M1——蟹状星云 M1,即著名的蟹状星云,是一团无定形的膨胀气体云,被划分为行星状星云,但实际上与典型的行星状星云完全不同。它已被证认为超新星遗迹。 M1的基本资料如下: 赤经(h:m)05:31.5(0531+21) 赤纬(deg:m)+21:01 所在星座:金牛座 离地球距离:6.3千光年 视星等:8.4 中国史书上有关于1054年(北宋仁宗至和元年)7月4日凌晨4点左右出现的特亮超新星事件的观测记载。这个超新星爆发时亮度超过金星,约为金星的四倍,也就是-6等,它的遗迹(爆发过程中抛射的气体云)就是现在看到的蟹状星云。《宋会要》记载:“初 ,至和元年五月,晨出东方,守天关。昼见如太白,芒角四出,色赤白,凡见二十三日”(23日指白天看到天数,在夜空中被肉眼持续观测了653天)1054超新星被西方天文界称为“中国超新星”.亚历桑那州的Navaho Canyon和White Mesa以及新墨西哥州的Chaco Canyon国家公园的发现表明,这颗超新星也有可能被Anasazi印地安人记录下来;在Chaco Canyon Anazasi艺术在线网站上可以找到有关这项研究的综述。另外,德克萨斯大学的Ralph R. Robbins也发现新墨西哥的Mimbres印地安人也可能描述过这颗超新星。1054年的这颗超新星现在按照变星规则命名为金牛座CM。它是少数几个位于我们的银河系内的历史上被观测到的超新星之一。 星云状遗迹在1731年被John Bevis发现,并且被标记在他绘制的大布列颠天文图册(Uranographia Britannica)上。1758年8月28日,当时正在寻找首次按预言回归的哈雷彗星的Charles Messier独立地发现了它,最初他认为这是颗彗星。当然,很快他就意识到它完全没有位移,于1758年9月12日将它标记下来。正是这个天体的发现促使Charles Messier开始编纂他的星云表。也正是这个天体的发现,使他产生了用望远镜搜寻彗星的想法,因为这个天体在他的小折射望远镜中跟一颗真正的彗星(1758 De la Nux, C/1758 K1)非常相似(参见他的记录)。1771年6月10日,Messier从一封信中知道了Bevis先前的发现,并且承认了Bevis的最早发现权。 1731年,英国天文爱好者比维斯首次用小型望远镜发现了这个朦胧的椭圆形雾斑。1771年刊布的《梅西叶星表》,把它列为第一号天体:M1。在《星云星团新总表》中,它的编号是NGC1952。1844年英国 W.P.罗斯用他自制的大型反射望远镜观察到星云的纤维状结构。他根据目视观察的印象,把星云描绘成蟹钳状,因而名为蟹状星云,并沿用至今。 这个星云因为1844年左右Ross爵士绘制的一幅素描而被命名为“蟹状星云”。在最早期的观测中,Messier,Bode和William Herschel正确地描述了这个星云是不能被分解成恒星的,但是William Herschel却认为这是个星团,可以被更大的望远镜分解出来。John Herschel和Ross爵士错误地认为它“刚好可以被分解”成恒星。他们和其他人,包括1850年代的Lassell,显然将其中的纤维结构误认为可以分辨的恒星了。 19世纪末,由Winlock等人进行的早期光谱观测揭示了这个天体的气体本质。M1的第一张照片是1892年用20英寸望远镜拍到的。最早的详细光谱分析是1913到1915年间由Vesto Slipher完成的;他发现光谱中的发射线是分裂的;这在后来被认为是多普勒效应的结果,其中一部分星云正在接近我们(这样谱线就会蓝移)而另一部分则远离我们(谱线红移)。Heber D. Curtis根据Lick天文台的照片,在他的描述中将这个天体暂时归类为行星状星云(Curtis 1918),这种观点到1930年就敬岁告被否定了;但这种错误的分类方式仍然出现在许多最新的手册中。 1921年,Lowell天文台的C.O. Lampland在比较用42英寸反射望远镜得到的精细照片时发现,星云的各部分都有明显的运动和变化,亮度也在变化,其中星云中心那对恒星附近的几块小区域内的变化更是非常戏剧化(Lampland 1921)。同一年,Wilson山天文台的J.C. Duncan比较了相差11.5年拍摄的照片,发现蟹状星云以每年平均0.2"的速度膨胀,追溯这一运动可以发现这个膨胀始于大约900年前(Duncan 1921)。同样在这一年,Knut Lundmark发现这个星云与1054年超新星有关(Lundmark 1921)。 1942年,根据Wilson山天文台的100英寸Hooker望远镜的观测,Walter Baade计算出精确的膨胀年龄为760年,这意味着星云是在1180年左右开始膨胀的(Baade 1942);后来的观测将这一时间修正为1140年。实际超新星爆炸是发生在1054年,这表明星云的膨胀必须是加速的。 星云由超新星炸出的物质组成,现在已经扩散到直径大约10光年的范围内,并且仍以高达1,800千米/秒的超高速向外膨胀。它的发射线谱由两个主要部分组成,这最早是由Roscoe Frank Sanford在1919年通过分光观测发现的,参见(Sanford 1919),1930年的由Walter Baade和Rudolph Minkowski所做的照相观测也证实了这一点。首先是发射线谱(包括氢发射线),来自星云中偏红色的、构成杂乱无章的网络状结构的亮纤维部分,这与弥漫气体星云(或是行星状星云)相似。另一部分是连续谱,来自星云中偏蓝色的背景部分,是由高度偏振的“同步加速辐射”产生的。同步加速辐射是由强磁场中的高能(快速运动)电子发射出来的。这一解释最早是由苏联天文学家J. Shklovsky (1953)首次提出的,并且被Jan H. Oort and T. Walraven (1956)的观测所支持。同步加速辐射也出现在宇宙中其他的“爆发”过程中,比如不规则星系M82的活动核心和巨椭圆星系M87的奇特喷流。蟹状星云在可见光波段的这种惊人性质可以从英澳天文台(Anglo Australian Observatory)的David Malin用Palomar望远镜拍到的照片和Paul Scowen在Palomar山上拍到的照片中清楚地看出来。 1948年,蟹状星云被认证为一个强射电源,被命名和标记为金牛座A,后来被称为3C 144。星云发出的X射线也在1963年4月被Naval Research Laboratory发射的载有X射线探测器的Aerobee型探空火箭发现;这个X射线源被命名为金牛座X-1。通过1964年7月5日的月掩蟹状星云观测,以及1974年和1975年同样的观测,证明X射线是从一个至少2角分的区域内发射出来,蟹状星云通过X射线发射的能量比它在光学波段的能量高100倍左右。尽管如此,即使在可见光波段,这个星云的光度也是非常巨大的:它的距离为6,300光年(这是由Virginia Trimble (1973)精确测量得到的),这样它的视亮度对应的绝对星等就是-3.2等左右,超过太阳光度的1000倍。它在所有波段的总光度估计是太阳光度的100,000倍,也就是5*10^38尔格/秒! 1968年11月9日,一个脉冲射电源,蟹状星云脉冲星(也被称为NP0532,“NP”是指NRAO(美国国家射电天文台)脉冲星,或者PSR 0531+21),在M1中被发现。发现者是位于波多黎各的Arecibo天文台的天文学家,利用的望远镜是300米的射电望远镜。这颗脉冲星是照片中位于星云中心附近的那对恒星中右侧(西南方)的那颗。这颗脉冲星也是第一颗被发现的光学波段脉冲星,是亚历桑那州Tucson市Steward天文台的W2024-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