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文化|古人是如何起名字的?

在先秦时期,孩子在三月大时,由父亲为其取名,这是“名”的来源。而“字”则在成年后,通常在二十岁行冠礼时才取,这是对个人身份和地位的进一步强调。古人对命名有着严格的要求和原则,如先秦时期,取名大师申繻提出了“五原则”:“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这些原则旨在通过名字体现个人...
姓名文化|古人是如何起名字的?
在古代,命名被赋予了深意,尤其是对于有身份地位者而言,名字与字的结合,不仅是身份的象征,更是道德、礼仪和文化的体现。本文将深入探讨古人是如何起名字的,以及在取名时的规则与讲究。

在先秦时期,孩子在三月大时,由父亲为其取名,这是“名”的来源。而“字”则在成年后,通常在二十岁行冠礼时才取,这是对个人身份和地位的进一步强调。古人对命名有着严格的要求和原则,如先秦时期,取名大师申繻提出了“五原则”:“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这些原则旨在通过名字体现个人的道德品质、社会角色、家族传承等。此外,取名时需遵循“避讳”的传统,避免使用特定词语,以免触犯礼仪与禁忌。

汉代的命名风尚则有所不同,单字名成为主流,这一现象在东西两汉时期尤为明显。与先秦时期相比,汉代取名更多地融入了尊老、称谓、身份、德行等敬谦美辞,如桓宽的“次公”,朱买臣的“翁子”。单字名的流行反映了汉代社会对简洁、庄重命名风格的偏好,这一传统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取名时对“之”字的青睐成为时尚,父子、长幼之间用字不再避讳,名字中出现同字现象。这一时期,“之”字不仅受到贵族和皇族的青睐,也成为是否入教的标志。此外,“僧”字在取名时也较为常见,反映了这一时期宗教信仰的影响。

进入宋代,命名时开始融入更多文化元素,如阴阳五行、生辰八字、生肖属相等。字辈取名制在宋代开始流行,成为同宗同辈者取名的主要手段,旨在体现家族传承和血缘关系。明代进一步普及了字辈取名制,如明惠帝朱允炆的名字中即蕴含了辈分字。

元代则盛行使用数字入名,反映了这一时期社会对数字的特殊重视。数字名的流行与元朝对汉人庶民命名的限制有关,汉人庶民在取名时受到严格限制,只能使用排行、父母年龄等进行称呼。

总之,古人命名时不仅考虑字义、音韵,还融入了道德、礼仪、文化等多重因素,体现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从取名的原则、风尚到具体实践,每个朝代都有其独特的命名特点,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命名文化。2024-10-07
测梦网 阅读 26 次 更新于 2025-09-20 03:47:06 我来答关注问题0
测梦网在线解答立即免费咨询

起名打分相关话题

Copyright © 2023 测梦网 - ce.mengvlog.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