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生肖起源于中国古代的《诗经》和春秋战国时代的竹简记载。早在黄帝时代,十二地支与十二星座就已存在,它们分别代表一年中的十二个月令和节令。殷商时期,甲、乙、丙、丁等十天干与地支结合,用于计年、月、日、时。据传,汉朝东方朔提出以十二种动物取代十二地支,代表十二个月令,这一说法得到东汉...
中国的12生肖是怎么来的?
十二生肖起源于中国古代的《诗经》和春秋战国时代的竹简记载。早在黄帝时代,十二地支与十二星座就已存在,它们分别代表一年中的十二个月令和节令。殷商时期,甲、乙、丙、丁等十天干与地支结合,用于计年、月、日、时。据传,汉朝东方朔提出以十二种动物取代十二地支,代表十二个月令,这一说法得到东汉王充在《论衡·言毒篇》中的明确记载。十二生肖首先用于计时,一昼夜二十四小时被分为十二时辰,古代天文学家观察动物的生活习惯和活动时辰,以此确定十二生肖。
时间具体对应如下:
- 夜间十一点至次日凌晨一点,属子时,老鼠活动频繁,故称“子鼠”。
- 凌晨一点至三点,属丑时,牛夜间吃草,农家常在深夜喂牛,故称“丑牛”。
- 凌晨三点至五点,属寅时,老虎活动最凶猛,故称“寅虎”。
- 清晨五点至七点,属卯时,兔子出窝,故称“卯兔”。
- 早晨七点至九点,属辰时,龙腾云驾雾,旭日东升,故称“辰龙”。
- 上午九点至十一时,属巳时,蛇类出洞觅食,故称“巳蛇”。
- 午时,午马代表古时未被驯服的野马四处奔跑嘶鸣。
- 午后一点至三点,属未时,羊出坡,故称“未羊”。
- 下午三点至五点,属申时,猴子在太阳偏西时啼叫,故称“申猴”。
- 下午五点至七点,属酉时,太阳落山,鸡在窝前打转,故称“酉鸡”。
- 傍晚七点至九点,属戌时,狗守护门户,一有动静就汪汪大叫,故称“戌狗”。
- 夜间九点至十一点,属亥时,猪拱槽的声音在夜深人静时最清晰,故称“亥猪”。
就这样,一天的时辰与动物一一对应,形成了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的十二生肖体系。后来,十二生肖纪年法逐渐发展起来,成为了中国传统的纪年方式。2024-11-07